
【大连珍爱网】我有个大事小事都要追根溯源的毛病。对一些约定俗成、人人都认为生发必然的东西,我却觉得只有弄明白了原因心下才会坦然。
清明节前夕,大家都在策划祭扫祖茔、出行踏青,我的倔劲又上来了。我这次想弄明白的是,中国人为什么要如此敬重先人、老人?再延伸,我们为什么要尊重我们的父母?我们要和父母、儿女保持怎样的关系?
【一】
先说*个问题:我们为什么要敬重先人、老人?这个问题我考虑了几十年了,有些地方还是搞不大懂。
敬重老人是中国的传统,翻开《礼记》,我们会发现“尚齿”是古代中国社会遵循的*根本的礼仪原则。严重一点说,在很多时候,中国人甚至把孝道当成治国安邦的根本理念。明朝万历年间,当朝宰辅张居正就是因为在父亲去世后没有按规制“丁扰”,在朝廷内外掀起轩然大波,差一点葬送了改革大业。
现实生活中也是。公共汽车里我们习惯于为老人让座;马路上我们习惯于给老人一些携扶;纷乱嘈杂的公共场合,只要有长者出现,喧闹的气氛即刻会变得肃穆;即便是一场等级森严的聚会,只要有一位古稀老人莅临,正在客位高谈阔论、旁若无人的权贵,也会慌忙起身相让。不管你内心愿意不愿意,在中国,一个人对先辈、长者的轻慢,会被看作人生*严重的瑕疵,深深刻印在别人对你的观感里,成为你人品低下的*充足的理由。
然而,这些都是为什么呢?
有一次我到乡村采访,途经一个古老村庄。村庄里有一棵大树,据说已经有五百多年的树龄了。那时正值清明,我看到有许多村民在大树下烧香膜拜,还有很多人把红布条扎上树枝,双手合十祈福许愿。我对这些“封建迷信”的东西心存轻蔑,问一位烧香的村民:“树你们也拜,这样做灵吗?”那人白了我一眼:“就是一块石头,五百年也成精了呀。”
这句话点醒了我,我站在树下沉思良久,觉得自己似乎明白了些什么。
是呀,一棵大树屹立五百年不倒,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。看那树身,伤痕累累,虬曲盘旋,有的地方甚至朽化出了深深的树洞,但仍然枝叶繁茂。五百年的时间呀,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:风霜雪雨、雷电冰雹、地震洪涝、山火虫害……如果加上人为的因素,还有兵燹之厄、斧锯之危。在这些天灾人祸面前,它无法腾挪闪避,只能挺身直面。哪怕按照世俗的标准它是一颗不堪重用的废材,仅以顽强屹立五百年不倒的坚韧与睿智,也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。